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魏延安:电商扶贫要从改变理念开始

    信息发布者:smc789
    2017-07-04 10:41:10    来源:魏延安公众号   转载

     

    扶贫先扶智,这是一条重要共识。对电商扶贫而言,同样适用,一些地方的电商扶贫推不动,原因之一就是理念没有过关,后续的行动自然跟不上。通过几个故事做一点分析。

    消费扶贫中面临的供应链困难

    有大型国有银行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协议,通过旗下的电商平台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,并鼓励银行员工消费。这些农产品中,苹果卖得不错,但开始时农民还能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,后面品控就出了问题,苹果大小不一,甚至有破损。原因很简单,农民原来卖苹果,站在地头说好价,果商不论大小一次摘走,钱货两清。而现在电商上卖苹果,天天挑选发货,大小、颜色等都得分开,结果淘汰下来的残次果就不好卖了,便忍不住塞进几个。传统线下市场,可能客商一次拉走一大车,出现几箱不好的苹果也能接受;或者路边卖掉也无法追查,但电商上却是一对一的零售行为,直接影响消费者评价,可能以后就不买了。怎么改进?批评教育很重要,但更需要技术手段。像山西的隰县采取了一户一码的办法,每家销售的梨都是各家的二维码,有了问题立刻可以追溯。 

    传统企业上线的不配合

    不仅仅是农户,贫困地区的传统企业理念也很难转变。比如东北大米,传统的包装都是50斤/袋或100斤/袋,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大多是城市家庭,需求量小,一般就是5斤/袋或10斤/袋。但当电商提出改成小包装时,卖大米的商家却死活不肯干,因为太麻烦。最后做电商的没办法,只能把大米拉走,自建小型分装线进行二次分装上线,增加了成本和人力消耗。显然,在改进电商供应链的路上,如何让传统企业认识电商并积极参与电商也是需要好好琢磨的。初期,只能是做给传统企业看,后面还是需要变被动为主动,让其成为可靠的供应链合作企业,这样对大家都好。

    电商就业扶贫中的尴尬

    某大型电商企业推出一个就业扶贫计划,招聘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快递员,以实现“就业一人,脱贫一户”的目的。但初期的招聘试水却不顺畅,因为只限定招聘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时,贫困户的报名意愿并不强烈,后来一打听还要去遥远的东南沿海上班,连已经签约的也不去了,他们更愿意在本地就业,这很让电商企业的人头疼。后来,在其他县,适当修改了一下规则,以“青年就业行动”的名义招募,面向全县所有青年,但规定优先录取建档立卡人员,结果应聘人数大大增加,被录取的建档立卡人员也感到很光荣。显然,专门针对贫困户招聘不一定能取得效果,但如果给他们“有限录取”的“特权”,他们就觉得不一样了。在贫困地区做电商扶贫,好心办好事还不够,把好事落实下去,要有一定的落地措施和技巧。

     

    农村电商交易中的熟人背书

    一般而言,电商是基于平台信用支持的生人交易,但电商下乡的现实却是,没有熟人背书的生人交易很难打开局面。因为农村是熟人交易,只要农民认可电商站点这个人,交易就是可行的;反之,如果站点的负责人大家不信任,则交易也无从谈起。而在熟人基础上,还有长期存在的眼见为实交易习惯。这样以来,基层的电商往往就需要先行给农民垫付,无论是帮农民买,还是帮农民卖,都是这样。所以,一些电商经营者到农村发现,本来是好心帮农民在电商上卖东西,但农民却不管什么电商交易规则,拿我的东西就得给钱,而一旦拿走就不能退。于是在类似“双11”“618”这样的大促活动中,电商经营者就非常纠结,一旦要上农户的产品,就需要支出很大一笔囤货的支出,还要面临卖不掉的风险。这就给电商扶贫提出一个现实课题,仅仅有电商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对接还是不够的,还需要培育电商供应链服务商;而政府不仅仅要给发放产业扶贫贷款,也要考虑给电商周转资金的贷款扶持。

    以上还只是电商扶贫中的几个小插曲,真正的电商扶贫还将遇到比上面这些故事更复杂的问题,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探索,一点一点改变。

    (二〇一七年七月二日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